新聞摘要:今年初夏,新版《勇敢者的游戲》的制片方向經紀公司打電話:他們想要一個中國演員。男的還是女的?這個不重要。角色呢?還沒定。一家經紀公司說,“他們就是想要個中國元素,具體是什么,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上述情況是好萊塢新常態的一個例子——找中國演員拍美國電影,以迎合中國觀眾,因為未來幾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電影票房市場。
不過,好萊塢這種招數能否奏效并不好說。中國觀眾為那些在好萊塢扮演有意義角色的本土演員喝彩,比如在《獨立日2》中扮演女飛行員的Angelababy。而電影中只是讓中國配角露個臉的方法就基本不靈了。中國影迷甚至稱那些在西方電影中和道具差不多的中國女演員為“花瓶”。在北京從事咨詢工作的緹娜·于(音)說,她不會因為電影里有中國演員就去看,“故事好,我才會去看”。
獅鼠影業總裁邱杰表示:“我們強調,影片中加入中國演員應該是有意義且合適的。如果能至少做到這一點,本地觀眾不會有怨言。” (摘自《環球時報》2016年9月22日《美媒:好萊塢不能為票房讓中國演員只當“花瓶”》)
意象點評:之于好萊塢,電影鏡頭中“閃現”某個中國演員面孔就能受到中國市場親睞嗎?之于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電影中與觀眾的“一眼之緣”就能奠定自身國際影星的招牌嗎?答案恐怕是“很難”吧。
在中國電影市場持續火爆的情況下,好萊塢電影更多放入“中國元素”的考慮無疑是明智的,但是僅僅通過簡單地在龍套陣容中加入中國演員的具體做法值得商榷,而一些國內一線明星“屈尊”去好萊塢跑龍套也讓我們感到驚訝和擔心。
從文化和產業發展角度去看,好萊塢電影加入中國元素是一項多贏的戰略嘗試,好萊塢需要中國的電影市場,中國國產電影缺乏好萊塢的創意、技術和經驗,中國文化也需要更多的國際傳播渠道。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的運用本質上是雙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山水、民俗、歷史、服飾、飲食、禮儀、武術、文學等各類文化作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影片拍攝、制作過程中學會融會貫通,也需要中國電影企業和從業者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與好萊塢建立公平的對話機制,并用心演繹和推廣中國文化。